西安碑林博物馆部分碑刻原件裸展?多一分敬畏,多一份守护
今年5月,改扩建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崭新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,《开成石经》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》等珍贵石刻静静矗立。众多参观者慕名而至,但既喜又忧,喜的是可以近距离欣赏碑刻原件,忧的是部分碑刻原件裸展,如果参观者兴之所至伸手触摸,就可能对文物造成伤害。在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之间,究竟该如何取舍?
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,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,即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神韵。保护文物,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,这是首要任务,容不得半点疏失。作为文物的收藏单位,博物馆必须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,只有安全得到充分保障,文物才能长久发挥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。
有细心的参观者发现,西安碑林的石刻大多没有加装玻璃罩,而一些拓片等纸质文物却被精心地用玻璃罩保护起来。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是经过专家研讨的展陈方式,是基于文物材质和保存需求的科学考量。纸质文物非常“娇贵”,对光线、温度、湿度、微生物环境等极为敏感。玻璃罩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,为纸质文物提供适宜的保存条件。而部分石质文物本就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,敏感度较低,加之博物馆本身配备隔震装置和恒温恒湿系统,馆内环境符合文物保存条件。
近年来,“文博热”持续升温,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,千里迢迢来到博物馆,只为一睹文物的真容。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,有责任让更多人享有接触和了解文物的权利。让参观者近距离观赏文物,感受其独特的魅力,这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。然而,让参观者亲近文物,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物随意触摸。怀着热情来到博物馆的参观者,更应该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。每一次对文物的不当触摸,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,对文化的伤害。我们应该明白,欣赏文物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,用眼睛去观察,用心去感受,而不是用手去亲近。只有多一分敬畏,才能真正领略文物的美,才能让文物的价值得以长久传承。